白蔓青

基本上是最近看了什么写什么repo

© 白蔓青

Powered by LOFTER

乱七八糟的瞎扯之读《家》

just个人主观不负责任感言,


这本书与以前了解的和看一点脑补的不一样。


我以为会是天真迷茫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经过一系列现实打击后点燃了革命的热情,而结果更像灰心失望后无力的逃离。是的,尽管它被吹得多么振奋人心,尽管巴金先生在结尾用绿水将主角带向希望的未来,仍然是无力的逃离。这种故事发展让我看得相当不爽,一度想弃文。但实际上主角只有18岁,一个靠着旧社会大家庭生存的子弟,没有生活历练,只有“一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和青年的热情”,即使不爽,却最符合实际。


无力的逃离,追究原因,都落到无力二字。对生活环境不满绝望,却无力改变,只能逃离(甚至逃离都是占了天时的)。


无力的原因,一是经济权利上,二是思想上。


经济权利上的无力认识得直观些,觉民两兄弟还是学生,一切生活开支完全依附于家庭,没了这个家不过是下一个陈剑云;觉慧离家出走的钱靠朋友大哥资助,觉民躲在外面也靠朋友;大哥觉新,不得不让妻子到城外生产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在家没地位,说不上话;三兄弟坎坷的遭遇也有没了亲父母的原因,少了最关心他们的长辈,在大家族的话语权里自然会落下。


思想上的无力是我难理解的(后世上帝视角的我怎么看都觉得傻),长辈让觉新同瑞钰结婚,居然一点争取都没就接受了,他以为接受后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其实怎么可能呢?一个思想上无力,家庭地位一般,经济也靠家里(主观认为他的工资是不够支撑这样的生活的)的人,怎么能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亲爱的人?这件事里,个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按当时两家交恶来看,就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约等于零,而作为无亲父母的长房长孙,他有特殊的责任。如果像觉民兄弟一般反抗,对自己两个正读书的幼弟,是会带来不利的,不过更多的还是自己的软弱为自己。但到后来,慢慢觉得这个人没救了,到了把瑞钰搬出去生产,对这个角色已有了丝恨意(我非常喜欢瑞钰和梅)。觉新在经济上绝对比两个弟弟独立,但他的思想已经没救了,他软弱无能不敢反抗,为了自己能暂时过得轻松不用背负封建礼教的指责,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另一个思想上无力的是鸣凤。这姑娘生下来就是丫头命,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有奴隶心理,她对觉慧的爱太卑微,太没有自我。她不光没想过反抗(也完全无力反抗),甚至连逃离也没想过,除了任人摆布就是死路一条,这种就算活着也很难挽救。


之所以说他们逃离家庭是有天时相助,是因为此时大家庭已近崩溃。给觉慧的逃离带来便利,给觉民的即将逃离带来了机会。


家庭的崩溃几乎是必然。时局多变,单纯有钱的乡绅家庭既要提防土匪更要提防地方军长,而这些武装人员如果真的要搞这个大家族,是无力反抗的,不是今年完蛋就是明年,不是这届被搞就是下届。在这样的外在环境下,这么大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是真的想做点什么续命的,三个小的想挣扎想逃离,长辈是愚昧无能的,不完才怪。高老太爷一死,家族没了主心骨,分崩离析是早晚的事。


觉民的亲事能有希望,是因为乱来的长辈气坏了老太爷;觉慧能有大哥的帮助,是因为大哥受了太多的打击,而这两件事,不都看命吗……


小说有两个不喜欢的人,觉新和觉慧。


对于觉新,只能说做人要彻底,不要瞻前顾后,不要一边向封建妥协一边想着自己的新思想,这样的人注定无能软弱,这样的人生也注定悲剧。若是在和瑞钰结婚后,能放下那些日复一日的自怨自艾,在这个旧社会大家庭里争取到权利和地位,也不至于这么惨。他在经济上远比两个弟弟独立,但思想上,无药可救。


对于觉慧,即使作为全书主角,所做的正向促进的事除了办报纸就只有嘴炮,即使他天真任性,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小少爷,虽然看起来不爽,但也可以了。对他的不喜欢,完全因为鸣凤。在我看来,他对鸣凤的感情根本不是“爱情”,更像在这么一个黑暗大家庭里抚慰自己的唯一一点亮光。所以当他在“外面的天地”施展自己的青年热血时“把那个纯洁的少女的爱情完全忘掉了”而当他在家里感觉孤独疲惫时会觉得“在这对眼睛里他可以找到一切,他甚至可以找到他生活的目标”。他不理解少女是怎样把所有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只是享受少女对他纯洁无私心的爱和每时每刻的祝福。所以当从不主动找他的鸣凤深夜找他诉说他察觉不到异样,在鸣凤死后一句“然而我一定要想象,因为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就把自己的悔恨转成对社会的不满了,在觉民相劝之后就“在路上他们谈着现在和将来,两个人都很幸福了……”


这不是爱情。


觉慧的行为,如果只和鸣凤是亲近的好友,那我也能理解,但绝对称不上爱情。


小说里两个最喜欢的人,瑞钰和梅。她们两个也是有各种不足的,她们也有封建的禁锢,但她们更为纯粹,没有迷茫软弱瞻前顾后,更没因为自己的不成熟害过什么人。


读完小说强行悟出的三个道理——一是要经济思想上双重独立;二是做人要硬扎,瞻前顾后的妥协只会带来痛苦(天天打牌的太太们不会痛苦,觉民觉慧也会迎来新生活,觉新若还是两边放不下,这辈子就完了,可能还会带坏孩子);三是特殊时局,只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小说受了些《红楼梦》的影响。人物塑造上,每个人物映衬着出现,通过对比强调特色加深读者思考。三兄弟,梅和瑞钰,琴和鸣凤,觉民和剑云,觉新和老太爷……之间的对比、暗示非常有趣。语言平易近人,有煽动渲染力但不中二,景物描写一般,有点地方还觉得不太对(不过高家真有钱)。最喜欢的剧情是淑贞对自己小脚的感叹,春节玩龙灯,梅和瑞钰谈心,兵变。


巴金先生也是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写《家》的时候正是年轻气盛,借这本小说yy作者很有意思的……


评论
热度(3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2016-09-06